各位债券承做的朋友们,最近市场波动大,各位是不是更忙了?但越是忙的时候,越要冷静!承做债券,签的是合同,但看的却是企业的“体检报告”。如果只会埋头拉项目,不懂财务分析,那可是盲人摸象,离踩雷不远了!
财务底线一:财务报表不是天书,是企业的“照妖镜”
拿到企业的财务报表,别光看审计报告上的“标准无保留意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每一张表都是企业的真实写照。比如,资产负债表告诉你企业有多少家底(资产),欠多少债(负债),以及股东权益。利润表告诉你企业赚不赚钱,是真赚钱还是“纸上富贵”。现金流量表最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有没有钱还债!
举个例子:曾经有个企业,利润表上显示盈利,但现金流量表里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是负数。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企业赚的钱并没有真正变成现金,很可能被应收账款、存货占用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如果你只看利润表,就可能被表面的盈利迷惑,误判企业的还款能力。
财务底线二:现金流预测不是算命,是风险的“预警器”
债券到期,企业能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最终靠的是现金流。光看过去的财务数据还不够,还要预测未来的现金流。现金流预测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经营状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想象一下:一家房地产企业,虽然现在卖房收入不错,但如果未来政策收紧,房价下跌,房屋销售困难,现金流就会骤减。承做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走向,评估政策变化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历史数据预测,很可能低估企业的还款风险。
财务底线三:信用评估不是打分,是风险的“过滤器”
信用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只是参考,不能完全依赖。承做人员要自己进行信用评估,从财务、非财务两个方面全面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财务方面,要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等。非财务方面,要关注企业的行业地位、管理团队、公司治理等。
有个案例:一家企业虽然信用评级较高,但实际控制人存在不良记录,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如果承做人员只看重评级,忽略了这些非财务风险,很可能导致债券违约,给机构带来损失。
不懂财务,后果很严重!
轻则项目白忙一场,重则踩雷造成巨额损失,影响职业生涯。别以为财务是财务人员的事情,承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才能更好地识别风险,保护机构利益。
如何提升财务能力,告别“瞎忙”?
债券承做,不仅仅是签合同,更是对风险的把控。别再瞎忙了,提升财务能力,才能在债券市场中游刃有余,远离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