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您是否也经常为漂亮的销售额报表而欢呼雀跃?但欢呼之余,有没有思考过,这些耀眼数据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被忽略的风险?
案例一: 某电商平台,为了快速提升销售额,不断推出低价促销活动,短期内GMV确实大幅增长。然而,由于售后服务跟不上,消费者体验极差,导致复购率大幅下降,最终客户流失严重,长期发展受阻。
案例二: 一家连锁餐饮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削减了员工培训预算,服务质量明显下降,顾客投诉不断,最终导致品牌声誉受损,客流量锐减。
以上案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对滞后性指标的忽视。
什么是滞后性指标?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简单来说,滞后性指标是指那些反映过去一段时间内行动结果的指标。它们往往是导致或预示未来结果的因素,比如客户满意度、员工士气、品牌声誉、市场份额等。与销售额、利润等即时性指标相比,滞后性指标更像是战略的“晴雨表”,能够帮助我们提前预知潜在的风险和机遇。
战略规划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忽视滞后性指标,就像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无法把握全局。
以下是企业在战略决策中,最容易忽视的3个滞后性指标陷阱:
陷阱一:过分追求短期效益,牺牲长期客户关系
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快速增长,采取激进的市场策略,比如过度促销、虚假宣传等。这些策略短期内可能带来销售额的增长,但长期来看,会损害客户信任,导致客户流失。客户关系是一项宝贵的资产,一旦受损,修复起来将非常困难。
应对建议:
陷阱二:忽视员工培训,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忽视员工培训,就像磨刀不快,砍柴费力。缺乏培训的员工,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终会影响客户满意度和企业声誉。
应对建议:
陷阱三:忽略竞争对手动向,丧失市场先机
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忽略竞争对手的动向,就像闭门造车,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应对建议:
总结:
滞后性指标是企业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提前预知潜在的风险和机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将客户满意度、员工士气、品牌声誉等滞后性指标纳入战略评估体系,并持续跟踪、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最终实现业绩翻倍的目标。
不要再做只看眼前利益的“近视眼”,关注滞后性指标,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战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