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期货老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经常被提起,但又容易被误解的话题——“合约套利”。 直截了当的说,我认为“合约套利”这个词并不准确,甚至可能带有误导性。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期货市场里,并没有一种特殊的“合约”叫做“套利合约”。 所有所谓的“套利”,本质上都是通过普通期货合约的组合来实现的。 我们常说的“合约套利”,实际上是指利用不同条件下的定价偏差进行的交易策略。 这种偏差可能来源于:
不同交易所的同一商品: 比如国内大商所的豆粕,和芝加哥交易所的豆粕。由于地理位置、供需关系、交易规则等因素的不同,两地的豆粕价格往往存在差异。 这就构成了跨市场套利的基础。
同一商品的远近月合约: 比如螺纹钢的10月合约和12月合约。交割月份不同,意味着库存成本、资金成本、对未来供需预期的差异。 这些差异会在不同月份的合约价格上有所体现,形成跨期套利的机会。 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套利,比如跨品种套利,涉及到相关性较高的不同商品,例如原油和沥青。 但无论多么复杂的套利,最终都是通过买卖普通期货合约来实现盈利的。 那么,如何理解这些套利的原理呢? 我们以最常见的跨期套利为例。 假设现在螺纹钢10月合约价格是3800元/吨,12月合约价格是3900元/吨。 正常情况下,远月合约价格应该高于近月合约,这是因为持有现货到远月交割需要支付一定的仓储费和资金成本。 如果我们认为当前12月合约价格被高估了,我们就可以买入10月合约,同时卖出12月合约,建立一个“买近抛远”的套利组合。 等到合约到期,或者两合约价差收敛时,我们再平仓。 如果价差真的缩小了,比如缩小到50元/吨,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价差的缩小中获利。 这种套利的核心逻辑是: 利用市场对未来价格的错误预判,或者对库存成本的错误定价。 “期货老手”李先生曾说过:“ 套利不是简单的‘低买高卖’,而是对市场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对风险的精准把控。” 但需要强调的是,套利交易并非稳赚不赔,同样存在风险。 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就是基差风险。 所谓基差,就是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的差值。 套利交易的盈利,往往依赖于基差的收敛。 但如果基差不收敛,反而扩大,那么套利交易就会面临亏损。 比如,我们做螺纹钢的跨期套利,但最终现货价格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上涨,导致近月合约价格下跌,远月合约价格也下跌,但近月合约跌幅更大, 那么我们的套利头寸就会面临损失。 此外,流动性风险也是套利交易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些冷门合约的流动性较差,可能导致我们无法及时平仓,或者需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 总之,套利交易并非简单的“稳赚不赔”, 它需要投资者对市场有深刻的理解,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 如果你只是听信了所谓的“合约套利”的说法,盲目入市,那么很可能会遭遇亏损。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理性地看待期货套利,并在交易中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