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韭菜到高手:成交量指标设置的血泪史,这几个坑你绝对踩过!

大家好,我是老王,一个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老股民。说起来,我最开始炒股,简直就是个“韭菜收割机”,亏得那叫一个惨。其中,成交量指标设置的坑,我可没少踩。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我的血泪史,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第一个坑:啥也不懂,瞎JB设置!

刚入市那会儿,听别人说成交量很重要,我就赶紧把各种成交量指标往K线图上怼。什么成交量均线、VR、OBV,一股脑全安排上。参数呢?随便填呗,什么5日、10日、20日,感觉哪个顺眼就用哪个。结果呢?指标一会儿金叉,一会儿死叉,频繁发出买卖信号,搞得我晕头转向。今天刚买,明天就跌;昨天刚卖,今天就涨。追涨杀跌,来回被割,简直怀疑人生。

那时候我还天真地以为,指标越多越好,参数越短越敏感。现在想想真是太可笑了,参数设置不合理,噪音太多,根本看不清真正的趋势!

第二个坑:只看指标,不看基本面!

后来我稍微懂了一点,知道不能瞎JB设置了。开始关注成交量指标背后的含义,比如成交量放大代表什么,成交量萎缩代表什么。但是!我还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只看指标,不看基本面。看到成交量放大,就以为要起飞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进去。结果呢?很可能只是主力在出货,吸引散户接盘。

有一次,我看中了一只股票,成交量连续几天放大,各种指标都显示要涨。我兴奋极了,重仓杀入。结果第二天,公司爆出利空消息,股价直接跌停。我这才明白,成交量放大可能是主力提前知道消息,借机出货。血的教训啊!所以,同志们,基本面分析才是王道,成交量指标只是辅助工具,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第三个坑:真假突破,傻傻分不清!

经过几次惨痛的教训,我开始认真学习成交量指标。我知道了突破需要成交量确认,但是,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真突破?什么是假突破?有时候,成交量放大,股价也突破了,我以为是真突破,结果买进去就被套。后来我才明白,成交量放大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真突破需要持续的成交量支持,而不是昙花一现。

我开始尝试结合其他指标,比如K线形态、均线系统,来判断突破的真假。比如,如果股价在突破关键阻力位后,成交量持续放大,并且K线呈现多头排列,那么这就是真突破的可能性更高。但是,即便是这样,也无法完全避免假突破的风险。所以,控制仓位,设置止损,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的经验总结:

经历了这么多坑,我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成交量指标设置方法。不敢说百分百准确,但至少能大大提高我的胜率。我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选择合适的指标: 不要贪多求全,选择几个自己最熟悉的指标就够了。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成交量均线、VR和OBV,它们各有侧重,可以互相验证。
  2. 调整参数: 参数设置要根据个股的特性和自己的交易风格来调整。一般来说,短线交易者可以使用较短的参数,比如5日或10日,而中长线交易者可以使用较长的参数,比如20日或60日。
  3. 结合其他指标: 成交量指标不能单独使用,要结合K线形态、均线系统、技术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比如,我经常会结合MACD、KDJ等指标来判断趋势的强弱。
  4. 注重实战经验: 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战经验。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才能真正掌握成交量指标的精髓。不要害怕犯错,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的是,股市投资是一场长期的修行,没有捷径可走。希望我的血泪教训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少走弯路,早日成为股市高手!记住,控制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

祝大家投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