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华(化名),一个典型的上班族,兢兢业业存钱,希望能通过理财让资产保值增值。和很多人一样,我风险偏好不高,觉得股市波动太大,楼市又高不可攀,于是把目光投向了“稳健”的固收理财。
去年,我在一家看起来很正规的金融机构APP上看到一款理财产品,宣传语写着“固定收益”、“高安全性”、“年化收益XX%(比银行存款高不少)”。产品说明书里提到了主要投向企业债券、信托计划等,风险等级标注是R3(中等风险,当时觉得可以接受)。出于对机构的信任和对“固收”二词的滤镜,我没做太多深入研究,就把攒了好几年的10万元积蓄投了进去。
刚开始,一切正常,每天都能看到微薄的收益入账,心里还挺高兴。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我发现产品的净值突然大幅下跌!再看公告,赫然写着其投资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债券发生了违约(也就是俗称的“暴雷”),导致产品持有的这部分资产价值归零甚至面临追索。我的10万元本金,瞬间缩水到了不足8万元。那一刻,我感觉像被晴天霹雳击中,怎么也想不到,号称“固收”的产品,本金居然会亏损,而且亏得如此惨烈!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一个普通投资者的真实经历。
我的案例并非孤立事件,它暴露了“固收不亏本”这一普遍认知的误区。固收理财产品,顾名思义,确实旨在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但它的“固定”或“稳健”是相对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而言的,并不意味着零风险。
导致我亏损的直接原因,正是信用风险暴露。我的产品投资了某家企业的债券,当这家企业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等原因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时,其发行的债券就会大幅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债券违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暴雷”。我的理财产品持有这些“暴雷”债券,净值自然会随之下跌,导致本金损失。
除了信用风险,固收理财产品还可能面临其他风险:
我的案例主要聚焦于信用风险,它是导致固收产品本金亏损的最直接和常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或特定行业承压时期。
知名金融分析师李博士指出:“很多投资者错误地将固收产品等同于银行存款,这是非常危险的。固收产品收益的来源是其投资的底层资产产生的利息或价差,这些底层资产(如企业债券、信托、ABS等)本身是带有风险的,特别是信用风险。产品募集的资金投向哪里,决定了其风险本质。”
他进一步强调:“虽然大部分固收产品在正常市场环境下能实现预期收益,但极少数信用风险集中暴露或结构复杂的产品确实出现过净值低于本金的情况。根据我们行业的统计,近几年,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少数投资于低评级或非标资产比例较高的产品,因底层资产违约而发生本金亏损的案例确有发生,尽管从整体规模看占比不大,但对个体投资者而言,一旦遭遇就是100%的损失。”
我的经历和专家的分析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固收不亏本”是一个需要被彻底打破的迷思! 固收理财的风险,藏在它投资的底层资产里,藏在复杂的产品结构里,藏在市场环境的变化里。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投资者必须提高警惕,在购买固收理财产品前做好功课:
固收理财仍然是资产配置中重要的一环,它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适合稳健型投资者。但前提是,你必须真正了解它的风险,而不是盲目相信“不亏本”的宣传。我的亏损经历代价惨重,但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警示,帮助更多投资者擦亮眼睛,守护好自己的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