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李明,曾经也是一个“赫尔圣经”的忠实信徒。刚入行那会儿,每天抱着厚厚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啃,各种公式、模型背得滚瓜烂熟。觉得自己掌握了Black-Scholes,就能呼风唤雨,在衍生品市场里轻松收割。那时,我眼中看到的都是完美曲线、优雅公式,仿佛只要输入几个参数,就能算出下一个赚钱机会。天真得可笑!
当时的部门主管老王,是个经验丰富的交易老手,总是不屑一顾地看着我。他常说:“小子,书上的东西是死的,市场是活的。别以为拿着本破书就能横扫市场,小心被市场教做人。”我当时不以为然,心想:老家伙,经验主义害死人,不懂模型注定被时代淘汰。
我的第一次“生死考验”来得很快。当时,我发现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跨市场套利机会:国内某只ETF期权的价格,经过我的模型计算,比它在香港市场的对应期货价格偏离了理论值,而且幅度还不小。按照“赫尔圣经”的公式,我迅速构建了一套对冲组合,同时买入低估的期权,卖出高估的期货。理论上,只要价格回归,我就能稳赚一笔。我兴奋极了,仿佛看到了账户里即将滚动的巨额利润。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令人绝望。当我试图平仓了结获利时,却发现根本找不到足够的买家接盘我的期权!流动性枯竭!价格如同断崖般下跌,瞬间吞噬了我所有的利润,甚至倒赔进去一大笔钱。为了不爆仓,我不得不忍痛割肉,亏得血本无归。老王看着我惨白的脸色,叹了口气:“怎么样,知道市场的厉害了吧?你以为你那点模型能预测一切?流动性、交易成本、对手方风险,哪个是书上能教你的?”
那次巨亏让我彻底懵了。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真的错了?难道“赫尔圣经”只是废纸一张?后来,我又经历了几次类似的教训。比如,在一次“黑天鹅”事件中,市场剧烈波动,波动率急剧飙升,所有基于历史数据的模型都失效了。我亲眼看到,那些平时依靠模型盈利的宽客们,在那一天也只能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利润回吐,甚至爆仓。
这些经历让我逐渐明白,赫尔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的确是学习衍生品知识的“圣经”,它提供了框架,提供了工具,但绝不是万能钥匙。市场远比书本上描述的复杂得多,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黑天鹅”事件。模型只是简化了现实,而交易的本质,是与人性的博弈,是对风险的理解,是对市场的敬畏。
如今,我仍然会参考“赫尔圣经”,但我的交易思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会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会更加关注市场的流动性,会更加依赖经验和直觉,会更加注重心理素质的锻炼。我知道,在衍生品市场,没有一劳永逸的公式,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才能生存下去。赫尔的书是我的根基,但市场的变幻才是我的指南针。别迷信“圣经”,去拥抱市场的残酷与美丽吧!